Monday, February 13, 2023
修得平常心,看淡世間事,做個快活人!
一、修得平常心,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
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,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,規定什麼,而是要去掉什麼,忘掉什麼,忘掉成心、機心、分別心。
莊子講了一個故事:魯國的木匠名叫梓慶。他的職業是「削木為鑲」。鑲,是是一種樂器,上面雕成老虎的樣子。這木匠把鑲做成了「見者驚為鬼神」,看見的人都驚訝無比紛紛詢問其中的奧秘。
梓慶很謙虛,說我根本沒有什麼技巧啊!他對魯侯說:我準備做這個鑲的時候,只是用心去齋戒。齋戒的目的,是為了「靜心」,讓自己的內心真正安靜下來。
「在齋戒的過程中,齋戒到第三天的時候,我就可以忘記「慶賞爵祿」了;齋戒到第五天的時候,我就可以忘記「非譽巧拙」了;到第七天的時候,我可以忘卻我這個人的「四肢形體」,也就是說,到第七天,達到忘我之境。
這個時候,我就進山了,觀察樹木的質地,看到形態合適的,彷彿一個成型的鑲就在眼前。然後我就把這個最合適的木材砍回來,順手一加工,它就會成為現在的這個樣子了。梓慶最後說,我做的事情無非叫做『以天合天』,這就是我的奧秘。」
木匠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,要摒棄成心、機心、分別心、妄想心,才能做到「以天合天」,讓自己的心接近大道。才能把事情做到極致。
木匠告訴我們一個樸素而又玄妙的道理,要穿越三個階段:忘利、忘名、忘我。如果能做到這三點,你就會知道世間大道的規則,做到「以天合天」。這個很難嗎?並不難!這只是需要我們在心中,把很多樸素的東西重新撿回來,這就是所謂的「見素而抱朴」。
二、外化內不化,乘物以游心
在《知北游》一篇中,莊子曾借孔子的口提出了一種人生價值觀:「仲尼曰: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,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。」
「外化而內不化」的意思是說,外表隨物變化,而內心有所堅持,凝靜不變。
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他自己,正是在於自我的獨特性。其獨特的價值觀、獨特的風格和內心的秉持構成了獨立的人。一個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隨和,非常融通,但他的內心一定要保持住自己的獨特,有自己的堅持,這就叫做「內不化」。
生存隨遇而安,生命有所堅持。面對外在的世界,應該通達和順應,而內心則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,不要隨波逐流。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處世八面玲瓏,而內心始終固守著最初的人生觀、價值觀,那麼他就已經達到了較高的人生境界,外事外物都無法動搖他的初心。
只有我們做到「外化而內不化」,才能真正達到乘物以游心的境界。所謂「乘物」,就是駕馭自然規律、知識思想和法則。要乘物首先要順物,就是要外化。但又要堅持自我的本心,就是要內不化。
只有最大限度地順應自然,又最大限度地堅持自我,才能夠「乘物」「游心」以實現精神的自由和解放。
三、真正的快樂
莊子在《天道》中說:「與人和者,謂之人樂,與天和者,謂之天樂。」莊子認為快樂分兩種,一種是人樂,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樂;一種是天樂,就是那種超脫的樂,與天地相和諧的樂,是那種達到極至的樂,又稱至樂。
莊子在《至樂》中說:「至樂無樂,至譽無譽。」意為達到極至的快樂是在內心深處,是沒有表現的。真正的榮譽是沒有讚揚、沒有名輝的榮譽。
真正的快樂是與自然相融合、與天地相感應的樂;是虛無恬淡、怡然自得的樂;是無憂無慮的樂,是無聲無形的樂。
所以,真正的快樂與地位無關、與財富無關、與事業成功與否無關,這種快樂,並非物質或地位等因素所決定,而是取決於一個人的精神境界,而只與我們的心有關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你才25歲,有能力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
我昨天遇到一個人, 感覺他非常有意思, 印象深刻。 但後來就再也碰不上了, 人生就是這樣。 朋友問我「有喜歡的人嗎?」 本能的回答「沒有啦。」 但是腦海中卻浮現出你的面容。 他本來渾身是光, 有那麼一瞬間,突然就黯淡了, 成為宇宙里一顆塵埃。 我努力回想起他...
-
奶奶說:人到40,別管兩件事,人到50,別管兩種人 老一輩說的話到底能不能相信呀,其實老一輩說的話還是能信的,畢竟他們比我們的生活閱歷更加豐富,所以見識過的事情和人也比我們多,所以看人看事都比我們要准很多,所以老一輩的話是可以相信的。 而我奶奶就經常對我說這樣的話,她告訴我人...
-
文/泥情喔願 原創 圖片來源網路,侵刪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。 我是一個某淘店鋪的運營,每天的工作就是對著電腦,這樣的工作持續久了就覺得枯燥,所以每天下班之後都要去散步。作為一個90後,正當年,本來沒有運動的習慣,可是對著電腦時間久了,就覺得自己頸椎僵硬,轉腦袋不靈活,久坐也帶來...
-
每個人都會有自卑的情緒,適度的自卑可以督促我們上進,如果是極度自卑,形成自卑情結,則會影響身心健康、工作和生活。 自卑,大多起源於早期成長經歷,父母打壓式教育,同學的嘲笑和排擠,遭遇挫折沒有調整好,都有可能產生自卑情緒。 如果這種情緒長期得不到紓解,就會形成自卑情結。 自卑...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